晋城秧歌走进泽州县委办
一起来听听他们心中的“秧歌”
许抒芳,晋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
跨越两年的《晋城秧歌》时长30分钟,跨越五个地区,十几个村庄,近百名秧歌老艺人。晋城秧歌三百年乡村印迹,潜移默化娱乐乡里乡亲,又传承公序良俗,尽管艺人已老,风光不再,但这传唱百年的歌谣承载着我们的念念乡愁。在拍摄过程中,历经了很多困难,但是看到成片,看到这些令人尊敬的民间艺术家们,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。两年多的拍摄过程中,已经有几位老人相继去世,“人在艺在,人亡艺亡”,这就是我们去抢救性拍摄的意义。片子里,我们植入了当地的其他非遗项目,比如“段河月饼”、石雕技艺等非遗项目。场景中,善获老人回忆过去的时光、裴洼村的大衣箱的沉默,老校长的惋惜,秧歌演员一边护理家人一边陈述等等画面,这是秧歌演员的现状,以生活场景去叙述乡村故事,呈现各地秧歌生态。我们记录的初衷,是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,加入到传承和保护的队伍中来。
张翀,泽州县委常委、县委办主任
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。我们需要记住乡愁,非遗打开了一扇记住乡愁的窗口。我们身边有很多好故事好元素在滋养着我们,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,要不忘初心,不忘来处。泽州之美,要去发现,去体会,去感受,去把慢慢流逝的非遗故事传承下来。有很多民间故事,很生动很鲜活,像曾经的俚语、歇后语特别多,现在就很少人会说了。这样的分享形式很好,这是一个开始,以后可以多交流。我们有文物古建,有非遗传承,有红色文化,不用去远方,在泽州大地走一走,去接近它,去爱上它,去发现它,去传承它。
李璐瑶,泽州县委办副主任
看了纪录片,非常感动,我非常认同,非遗是地方文化的“DNA”的说法。喜欢戏曲是上一辈人回不去的青春,是他们心里的记忆密码。文化是传承是力量,感谢非遗守护人们所做的努力,谢谢你们。
李小连,泽州秧歌市级传承人
我今年78岁,是泽州秧歌市级传承人。泽州秧歌有很多唱腔需要保存下来,但很多村子都没有戏班了,2017年成为传承人后,办了秧歌培训班,可以说,泽州县的秧歌队伍,可以拉出来进行表演只有我们这支队伍了。能传承的人并不多,我担心三五年后就要失传了,我们现在还能唱《打酸枣》《小姑贤》,这些剧目还能保存下来,很多剧目唱腔已经失传,以后没人会唱可以放视频让大家看,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扩大影响,让大家知道泽州秧歌是什么。
李晓琳,泽州县委办文书法规科科长
看完片子,有三个感受,一是守望,二是传承,三是发扬。秧歌的传承者们,是守望人,看到传承人在给丈夫做康复,这是对艺术的热爱,内心喜爱才会坚持;看到退休教师几度哽咽,是对非遗生态的担忧和未来的期望。我相信非遗精神,我们的根系文化,肯定能够发扬下去的。用纪录片片尾的“往日时光”作为我的总结词:让我们记住往日时光,让我们眼里都有光,生命有希望。
张丽芳,泽州县委办副主任
像许老师一样的非遗工作者,他们执著于民间文化,非遗文化,投入的精力很多,很多记录是民间筹备资金去做,让人很感动。这期学习活动,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开拓视野,这次请来的民间传承人,很接地气,能这样近距离欣赏机会是很少的。大家刚才听到非遗发展的困难和困惑,传承断档无力,肯定会更加深刻理解和关注。希望通过这次学习,能让大家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,能够在日后的生活中积极努力。
《晋城秧歌》纪录片
“晋城文艺”随后将展出
感兴趣的小伙伴
记得关注我们噢~
审核:王 敬
— 往期回顾 —